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学术报告:马昌期研究员(苏州纳米所),马伟教授(西安交通大学)9月16日14:00 -16:00南楼多功能厅

    发布时间:2021-09-14 | 【打印】 【关闭】

    邀请报告1:  

    报告题目:有机薄膜光伏电池光化学反应与器件性能衰减研究

    报告人:马昌期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与仿生研究所

    报告时间:2019年9月16日(周四) 14:00-15:00

    报告地点:南楼多功能厅

    邀请人:魏志祥 研究员

    报告摘要:

      有机薄膜光伏电池因其质量轻、柔软可弯折以及超高的重量比功率密度等优点,在光伏建筑一体化、临近空间飞行器以及物联传感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除了效率外,稳定性成为聚合物薄膜光伏电池应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技术难点。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中发现,聚合物:富勒烯薄膜光伏电池中活性层中富勒烯分子的光二聚过程是导致器件性能衰减的主要因素。而聚合物:非富勒烯光伏电池中金属氧化物与有机共轭分子之间的光化学诱导降解是导致器件性能衰减的最主要因素。在本报告中,我将介绍本课题组在有机聚合物:非富勒烯薄膜光伏电池中发生的界面衰减行为及背后的光化学反应机制研究,以及基于此所开发的稳定性提升解决方法。最后,还将系统研究A-D-A类分子的化学结构与其稳定性之间的关联关系,为后续开发高性能非富勒烯受体提供结构设计指导。

    个人简介

           马昌期博士,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引进研究员。199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3-2011年分别在英国、德国做博士后、洪堡学者以及Habilitand。2011年6月全职回国,入职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任研究员,印刷电子中心主任,组建印刷薄膜光伏电池实验室,开展包括可印刷有机及杂化半导体材料、高效柔性纳米薄膜光伏电池结构优化以及新型纳米薄膜光伏电池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国家、中国科学院以及江苏省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PCT专利3项。

     

    邀请报告2:  

    报告题目:原位动力学调控狭缝挤出成膜(slot-die)过程制备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

    报告人:马伟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报告时间:2019年9月16日(周四) 15:00-16:00

    报告地点:南楼多功能厅

    邀请人:魏志祥 研究员

    报告摘要:

      与卷对卷加工相结合的狭缝挤出成膜法一直被视为是最适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大面积加工的技术,然而使用该技术加工的电池器件效率远远低于实验室中采用旋涂法加工的器件效率。提高狭缝挤出法制备的电池器件对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大面积应用至关重要,而活性层形貌优化是提高电池器件效率的重中之重。活性层形貌取决于不同的加工工艺,为了进一步理解狭缝挤出成膜工艺对活性层形貌的影响并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深入研究狭缝挤出法的成膜动力学有着重要意义。在此,我们通过原位吸收光谱和原位掠入射广角X射线散射技术揭示了狭缝挤出成膜加工过程中的聚集和结晶演化过程,结合电学光学测试系统性地研究了加工温度(基底温度和溶液温度)对PM7:IT4F体系形貌演变和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合适的溶液温度影响了给体聚集和受体结晶的竞争,从而导致了相分离尺寸过大,进而降低了激子解离效率;过高、过低的基底温度则引发了结晶形核和晶体生长时间的竞争,从而导致了低的结晶度,进而缩短了载流子寿命,增加了非辐射复合损失。通过结晶和相分离的优化我们在60/60 oC加工条件下获得了效率为13.2%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我们的工作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加工工艺,溶液聚集,成膜动力学,器件物理和器件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指导有机太阳能电池大面积加工时的工艺优化。

    作者简介 

      马伟,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2010年获得法国巴黎第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美国北卡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Energy, Nature Communication, Adv. Mater. 及J. Am. Chem. Soc.等著名期刊和影响因子大于15的期刊发表研究论文80篇,总论文数为300余篇。五年内SCI引用总数25000余次,H因子75。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8-交叉学科,2019-材料学科,2020-材料学科)。

     

      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参加。

    友情链接: